关于伊比利亚火腿“度”的问题
有朋友从西班牙旅行回来,他是冲着老外那句:"住在法国,行在美国,吃在西班牙"的名言,带回了西班牙的顶级珍馐美馔--伊比利亚哈蒙(Jamon Iberico)。
哈蒙是指火腿,伊比利亚是西班牙所在半岛的名字。
在西班牙你会发现不少地方都有"火腿博物馆",这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,而是专门供应火腿的小吃店。把各式火腿悬挂在店堂的头顶,层层叠叠,这种架势绝对是显示一家店铺的实力。火腿,绝对是西班牙菜中的主角,亦是每日三餐中所必备。西班牙人自己也承认,离开了火腿,西班牙菜将会不再完美。朋友说,在旅行途中他见到西班牙人把一整只精心包裹好的火腿,藏在黑色皮套里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一把吉他,沉甸甸的足有十几公斤重。
西班牙人嗜吃生火腿,那朋友大为感慨地说,只有亲自品尝之后才会觉得那腌得透明如红玉、鲜嫩嫩咸滋滋的火腿片,确实只有生吃才能吃出它与众不同的味道。
西班牙的火腿名菜,种类繁多,天花乱坠的介绍会令人一头雾水,但西班牙的生火腿却只有"谢拉诺哈蒙"和"伊比利亚哈蒙"两种。前者约占总产量的90%,是西班牙大众每日必备的食物。后者产量极少品质更为珍贵,价格却是前者的十几倍。但是西班牙人只会拿前者出口,国际市场上根本见不到后者。原因是西班牙人认为,外国人只是偶尔吃吃"哈蒙",没本事品评出西班牙哈蒙的微妙差异,拿数量极少品质极佳的东西给外国人,无异于"牛嚼牡丹",好东西还是留给懂欣赏的人。
由此,回想起我们以前的出口政策,只有好东西才出口,次的留给自己,一直以来,"出口产品"成了中国优质产品的代名词。中西双方这点的不同,其实不仅是观点上的差异,更重要的是经济实力的差异。想当年,中国人穷,当然要拿点值钱的好东西去换点外汇,以此来帮补点家用。西班牙,早在十五六世纪,就已是第一轮崛起的世界强国,有钱了,少而优质的生活当然要留给自己了。
"伊比利亚哈蒙"的名贵,其实就制作工艺来说,与"谢拉诺哈蒙"并无二致。它们的区别有两点,一是猪种不同,二是喂猪的饲料也不同。"伊比利亚哈蒙"只用伊比利亚的黑种猪腌制,"谢拉诺哈蒙"是用普通的白种猪。伊比利亚黑猪原本是野猪,它是欧洲古生态系统唯一自由放养驯化的猪种,仅存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,是世界基因遗传的重要品种。西班牙当局对这种猪的行为举止及私生活严格控制,每只的耳朵上均戴有标牌,注明父母身份,确保每只身上不能少于75%的伊比利亚血统。
有高贵的血统还需有高贵的食料,伊比利亚黑猪只吃西班牙橡树子,没有它猪长不好。西班牙橡树子与众不同,它的碳水化合物和植物油含量极高,猪吃了很容易长肉,且肉质特别健康,口感特别好。为了保证伊比利亚猪的优质出品,当局甚至颁发《放牧法》,作出许多相关规定:猪的嘴巴必须套着大戒圈,确保猪只能吃橡树子不会啃伤橡树;私人牧场上的橡树不属于牧场主,未经特别委员会的特别许可,任何人不能动橡树一根树枝哪怕是枯枝;一公顷牧场不能放养超过15头伊比利亚黑猪;猪要放养到150至180公斤时才可以屠宰……正是这一系列独特的法规,保证了伊比利亚黑猪做出的火腿特别鲜嫩美味和品质健康。
听到这些,我想到了中国一个带有道教色彩的词--"度"."度"包含尺度、程度、制度、量度的意思。
一直以来,中国人当知道一种东西畅销后,就会想尽一切办法,大量生产,遍地销售,甚至大量仿冒,结果大多数逃脱不了短期行为的效果,一个名牌,一个特产也就不再名特了。发展生产,扩大销售,是会增加效益,但是量多了,价钱就会跌,利润就会减少。在产量与效益之间有个"度"的制约,在品质与利润之间也同样有个"度"的问题。
但愿,我们能从西班牙伊比利亚哈蒙中,重新学到点"度"的学问。
最新产品
同类文章排行
- 玩转伊比利亚火腿的舌尖美味
- 国内在哪可以选购到西班牙火腿
- 西班牙火腿的惬意时光
- 伊比利亚火腿应怎么吃
- 西班牙火腿的切法会影响其口感
- 伊比利亚火腿选材有何独到之处
- 西班牙火腿独特的制法
- 伊比利亚火腿的独特风味是如何养成的
- 西班牙火腿是如何制成的
- 伊比利亚火腿价格高的三个因素